新中國成立后,很多科學家為中國的光學發(fā)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盡管很多大師級的人物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們的貢獻和品質(zhì)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今天為大家盤點幾位中國光學大師級的事跡,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大挫折的時候,從這些光學泰斗級的人物中我們能不能學到一些好的品質(zhì)呢?請有興趣的朋友們看看吧。
王大珩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原籍江蘇吳縣(今蘇州市),生于日本東京。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yè)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辦學事跡
長春理工大學原名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chuàng)辦,王大珩先生擔任首任院長。在此后50多年的時間里,他一直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引領學校發(fā)展,成為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歷史根基,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勤奮向?qū)W,報效祖國。
先進的辦學思想。擔任學院院長期間,王大珩先生主持制定了專業(yè)布局、教學計劃、培養(yǎng)目標和發(fā)展規(guī)劃,尤其十分鮮明地提出了“突出辦學特色”和“兩個三結(jié)合”的辦學思想,并將其付諸實踐之中。“突出辦學特色”指的是突出光學特色,在全國率先開設了“光學材料”、“光學工藝”兩個專業(yè),如今學校仍是國內(nèi)光學類專業(yè)設置最全的高校之一。“兩個三結(jié)合”則是校內(nèi)“教學、科研、生產(chǎn)”相結(jié)合,校外“學校、研究所、工廠”相結(jié)合,促進教學與科研二者的融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高起點的辦學實踐。建校初期,王大珩先生在科研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堅持親自為學生上課、指導畢業(yè)論文。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員都到學院兼課,后來成為院士的就有14位,還有“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蔣筑英等許多國內(nèi)著名的科學家。王大珩先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習鍛煉,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廠是學院的實習基地,長春、成都、西安、上海、合肥5個光機所及上海技物所都是學院的畢業(yè)設計場所。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層次的實訓基地,為學院奠定了一個較高的發(fā)展起點。在王大珩先生的帶領下,全院師生因陋就簡、勤儉辦學,學院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局面,《光明日報》、《吉林日報》都曾予以長篇報道。
不了的理工情緣。1965年以后,王大珩先生不再擔任學院院長,但他始終支持、關注學校的進步與發(fā)展,正如他本人所說:“我和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有一種特殊的關系,它的建立、成長和壯大,我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人?!?988年,他在建校三十周年時題詞:“三十而立,繼往開來,發(fā)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傳統(tǒng),培養(yǎng)現(xiàn)代科技人才”。1998年,他在建校四十周年時題詞:“發(fā)揚專業(yè)特色優(yōu)勢,教研并舉;面向現(xiàn)代建設需要,人才輩出”。2002年,他在學校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的賀信中寫道,“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發(fā)揚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教學、科研和生產(chǎn)三結(jié)合,在拓寬學科領域的同時,保持學校的辦學特色,不斷推進學校事業(yè)的發(fā)展,爭取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王大珩先生“教學、科研、生產(chǎn)”相結(jié)合的教育思想多年從未改變,對國家光學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從未消減。
半個多世紀以來,王大珩先生與長春理工大學的點滴往事,處處體現(xiàn)出老科學家對科教興國的熱切期盼、對光學事業(yè)的無比熱愛、對青年學子的深情期許,王大珩教育思想如一束熠熠閃爍的光芒,照亮學校前行的道路。如今,學校已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光電技術為特色,以光、機、電、算、材相結(jié)合為優(yōu)勢,工、理、文、經(jīng)、管、法、藝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院校。
發(fā)展大光電學科專業(yè)體系。多年來,學校堅守使命、強化特色、發(fā)展內(nèi)涵,以光學為核心,圍繞光的本質(zhì)、光的產(chǎn)生、光的傳輸、光的應用,在最初設立的應用光學、技術物理、光學機械儀器、無線電電子學、光學玻璃5個專業(yè)基礎上,推進學科內(nèi)涵和專業(yè)方向的分化、衍生、交叉、拓展,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從基礎理論、到光電子器件、再到光機電一體化系統(tǒng)完備的光電特色學科體系。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等7個主干學科均已建成博士學位授權(quán)一級學科,光學、光學工程、物理電子學等核心學科成為國防特色學科,光學工程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如今,學校光電技術特色明顯,擁有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別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光電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與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聯(lián)盟,開啟高校與行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進一步弘揚王大珩先生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適應新時期發(fā)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2005年,學校成立了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依托優(yōu)勢特色學科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探索。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倡個性、重創(chuàng)新”的原則,構(gòu)建了“2+2”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即前兩年夯實理論基礎,后兩年進行專業(yè)學習,采用“教學與科研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實行名師授課與全程學業(yè)導師制,設立王大珩專項獎學金、學生創(chuàng)新基金,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經(jīng)過近10年的發(fā)展,學院學生參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47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218項,獲得各類大賽國家等級獎216人次,學生的綜合能力逐年提高。在2013屆畢業(yè)生中,21人次榮獲國家競賽獎,158人考取全國重點大學研究生,85%的學生被光、機、電領域國內(nèi)外知名企業(yè)錄用。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被國家教育部門批準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
熔鑄新時期的理工精神?!皫熣?,人之模范也”,王大珩先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了師者的榜樣,是長春理工大學無上的光榮。在王大珩先生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在長期為國防服務的辦學實踐中,“愛國、愛黨、獻身國防”、“國家利益至上”的軍工文化核心價值觀早已融入學校血脈,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體現(xiàn)和價值追求。近年來,學校在校園中豎立王大珩先生銅像,組織召開“王大珩院士教育與科學技術思想研討會”,建設王大珩院士與長春理工大學展覽館,邀請院士、專家來校講述王大珩先生的感人故事,而由王大珩先生題寫的校名一直鐫刻在校門上,書寫的“實踐求是、審時度勢、傳承辟新、尋優(yōu)勇進”的囑托永遠鐫刻在長春理工師生的心中,匯聚成學校發(fā)展的力量源泉。
困難時期的幾件軼事
自愿掃廁所
以掃廁所作為“掩護”,王大珩一方面為表示自己對于運動的擁護及徹底改造自己的態(tài)度,一方面也為了保護國防科學的發(fā)展保留了火種。
同實際情況相比,劇情有一定的藝術加工成分。根據(jù)王大珩的自述,他是受到迫害后“索性自愿去掃廁所”,并沒有被關押看守所的情節(jié)。
文革爆發(fā)后,王大珩差不多每天和聶榮臻的秘書通電話。在比較危急的情況下,提出請求部隊保護光機所,這個請求得到了聶帥的同意。這使得光機所在初期沒有出大事故,不過文革后期還是沒有幸免于難,許多科研人員都被關押了起來,有十位科技人員犧牲。
幾乎每天都有人被突然送去隔離審查,不斷有新的“特務”被供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了牽連。制造“長春光機所冤案”的正是時任吉林省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單奎章。
王大珩看不過眼,在一次大會上,他公開給單奎章提意見,“我的確認為單主任的很多做法是不適當?shù)?,甚至可以說是很過分的,我不同意這樣做!這樣做是要打敗仗的!”單奎章臉色鐵青,立刻做出決定將王大珩發(fā)配到下面勞動看管。
王大珩索性主動要求掃廁所?!熬褪嵌伦∷麄兊淖?,這也是一個策略吧。只要是對所里有好處的事,不管是大事情、小事情、累的事情,還是動頭腦的事,我都能干。”王大珩若干年后這樣提起這段歷史。
就在掃廁所的那段時間,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又有一百多名名老科學家、青年科技人員等被打成“特務”。王大珩不顧單奎章身居高位,“還是決心與他拼上一拼”。
1977年6月25日,王大珩終于等來了機會。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會議上,他以“關于光機所一場觸目驚心的災害”為題,首次揭發(fā)“長春光機所冤案”,痛揭“四人幫”爪牙單奎章在光機所的種種罪行。
《歷史轉(zhuǎn)折中的鄧小平》里,鄧小平曾說:“讓專家去掃廁所,豈有此理??!”其實王大珩就是這句話最好的寫照。
參加毛主席紀念堂水晶棺設計
在光機所,雖然王大珩帶著“反動學術權(quán)威”的帽子。雖說被邊緣化了,可國家還是不得不請他出山擔任毛主席紀念堂建設中涉及光學問題的設計師。
故事要從1976年9月9日說起,一代偉人毛澤東溘然長逝。第二天,退休多年的北京六零八廠原光學設計研究室副主任李家英接到了制作存放毛澤東遺體的水晶棺任務。水晶棺必須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開放前制作完成。
水晶棺看起來結(jié)構(gòu)簡單,實際工藝相當復雜,涉及技術領域眾多。中央對棺體的設計制造提出最為嚴格要求是“莊重大方,氣魄雄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如地震、戰(zhàn)爭、破壞、損耗等要有可靠的保障措施”。此前我國從來沒有制造過水晶棺,技術資料儲備幾乎為零。
經(jīng)過反復思考,水晶棺的大致方案定下了:除去用來固定的基座,棺體由棺蓋一塊板和棺體四塊板,共五塊板組成,使用與水晶外觀效果幾乎沒有差別的K9玻璃來制作。
不過,五塊玻璃組成的棺體在沒有膠粘以前,必須能夠保持自身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這異常困難。水晶棺的棺體是梯形,底面和頂面都有夾角,要保證角度的誤差在規(guī)定限制以內(nèi),也就相當于寬度和長度之比的誤差是萬分之一左右,在當時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它不僅僅要求設計者設計的精確,更需要負責加工者最精細的處理。
李家英考慮到任務的艱巨性,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面臨全部返工。于是與上級匯報商量之后,決定邀請時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的著名光學家王大珩院士審查圖紙,希望王大珩的把關能把風險降到最小。
王大珩很快就趕來北京,李家英把自己的設計圖紙給他看,王大珩審查后說:“圖紙數(shù)據(jù)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我還想提一個小小的建議,不管化學所研究的膠有多么的牢固,總是會有老化的時候,萬一這個膠老化了怎么辦?最好也能讓五塊棺板在沒有膠的情況下也不至于塌下來?!?/p>
他建議李家英使用“虛空原理”(一種達到自動平衡的方法),再稍稍改動一下棺板的角度,達到自動平衡,這樣水晶棺的五塊板材即使在沒有膠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xiàn)坍塌。李家英回到單位重新做了計算和改動。
在水晶棺制備工作中,王大珩運用豐富的光學技術知識,綜合考慮了棺板間角度、軟膠厚度以及力學等因素,對水晶棺進行了臨界設計,并對瞻仰大廳的燈光設置及環(huán)境條件要求做了統(tǒng)籌安排,從而取得最佳瞻仰效果。他還身體力行,手把手教大家涂憎水膜,解決側(cè)板的反影問題。
“壞分子”是否嚴懲?
依法嚴懲,“長春光機所冤案”終平反
1977年8月的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上,王大珩再一次就“長春光機所冤案”作出情況匯報。
根據(jù)官方會議記錄顯示,8月5日有人談到吉林科技界問題很大時,鄧小平指示:“就從吉林那里著手。與王恩茂通個電話,請他們指定人專門解決科技界的問題。像吉林光機所單奎章動不動就把人送公安局那樣的問題,要抓典型調(diào)查,集中解決,要把整個冤案平反。先平反再說,個別有問題的另作處理?!?/p>
此后,根據(jù)該指示,吉林省委對單奎章進行審查,移送司法部門依法嚴懲。省委還派出工作組進駐光機所,對一起起“特務”案件進行復查,證明被打成“特務”的166人全部都是冤案。至此,“長春光機所冤案”終于大白天下,徹底得到平反。
其實不止在長春,在上海,蘇步青曾被戴上了“賣國賊”、“反動學術權(quán)威”的帽子,送到學生宿舍3號樓關了6個多月,一共被批斗了100多次,以70歲高齡下放到江南造船廠勞動了好幾年。即使在“四人幫”粉碎后,蘇步青每天還要掃兩次廁所,剩余時間躲在房間里搞數(shù)學研究。
而在同濟大學,李國豪還因為是“校內(nèi)最大反動學術權(quán)威”處于監(jiān)管中,不允許自由行動。即使是會診南京長江大橋,也是被押去南京的。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的黃金平研究員,至今提到那年的科技教育座談會,仍然有些激動?!皶希K步青的確是第一個發(fā)言,說要推翻‘兩個估計’,要實事求是地估計教育戰(zhàn)線的成績和知識分子的現(xiàn)狀。”黃金平說,“蘇步青還提到,收到全國各地60多位愛好數(shù)學的青年寄來的論文,其中10多位青年很有數(shù)學才能,可以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鄧小平馬上對身旁的教育部負責人說,通知這10幾位青年,讓他們到蘇步青同志那里考研究生,來回路費由國家負擔?!?/p>
1977年8月8日,科技教育座談會圓滿結(jié)束。此后,王大珩回來了,為中國帶來了激光核聚變、跟蹤經(jīng)緯儀;蘇步青回來了,為中國微分幾何奠定了最厚實的基礎;李國豪回來了,為上海帶來了洋山深水港和黃浦江上那么多座大橋……一個充滿了科技與理性光輝的時代回來了。
蔣筑英
蔣筑英,1938年出生于杭州市一個舊職員家庭。解放后,他曾和其他孩子一樣在紅旗下幸福地成長。1954年,他的父親因歷史問題被錯判勞改入獄,年僅15歲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壓力。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學習以報答祖國,1956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間,學好專業(yè)課的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由于家庭困難,蔣筑英靠助學金完成了學業(yè)。大學期間十個寒暑假,他有八個是在圖書館度過的。1962年大學畢業(yè)前夕,母親來信催他回上?;蚝贾莨ぷ?。蔣筑英理解母親的苦衷,卻也知道中國最大的光學基地和最著名的光學科學家都在東北。他寫信說服了母親,來到長春,成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以后又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和鍍膜要求,先后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的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他撰寫的《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對中國的電影電視事業(y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蔣筑英是中國光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他在科學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鉆研,任勞任怨,在光學機械檢測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他那飽滿的進取精神和淡泊、坦蕩的高尚人格,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第四研究室代主任。在老一輩光學專家的指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試裝置,建成了國內(nèi)第一流的光學檢測實驗室。他是一個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的計算、裝置、測試以及編制程序、標準化等方面的專家。
蔣筑英對待同志、榮譽和個人利益有著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門外語,翻譯了大量外國資料,但從不占為己有;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提工資,他都多次主動讓給別人。
1982年6月,蔣筑英到外地工作,由于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逝世于成都。死后被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國務院追授他為全國勞動模范。聶榮臻元帥稱贊他是“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
導師王大珩很快看出,自己這個學生質(zhì)樸、正直、勤奮,并判定他是塊璞玉,經(jīng)過雕琢必然會放出奇光異彩。根據(jù)導師的指點,蔣筑英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shù)這一開創(chuàng)性研究課題。1965年,他年僅26歲,便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令日本學者大為驚奇不已。此后,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后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70年代,中國彩色電視的復原技術十分落后,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筑英就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zhì)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蔣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決不了入黨問題,但他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堅定信念,沒有改變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二十年里,他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副研究員,一直無怨無悔、勤勤懇懇地工作。他雖無一官半職,卻十分關心群眾的疾苦,被稱為“不管部長”。1982年6月,在蔣筑英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試驗室,修好院里被破壞的柏油路面,幫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著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飛抵成都的當晚,他就召集驗收組的人員開會直到深夜11時。次日一大早,他換乘兩次公共汽車,步行了三段路程到達某工廠,忍著病痛開展工作。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yī)院。醫(yī)生診斷他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他于6月15日下午5時3分去世,終年43歲。
急國家之所急
60年代初,國外光學傳遞函數(shù)理論已開始應用于生產(chǎn)實踐。這是應用光學的理論課題,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技術。這個科研領域在中國當時還是個空白。王大珩所長根據(jù)科學的發(fā)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為蔣筑英選定了這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蔣筑英開始在崎嶇的小路上奮勇攀登了。這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難關。
有的伙伴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卻步了。蔣筑英說:“科學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會一帆風順。居里夫人把自己關在小木屋里,節(jié)衣縮食,廢寢忘食,四年之后才發(fā)現(xiàn)鐳。我們還沒搞到一年呢。要打起精神,繼續(xù)干!”他們經(jīng)過700個日日夜夜的努力,在1965年設計并制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shù)測量裝置。日本學者村田和美參觀之后,驚異地說:“想不到中國這么早就研制出了這樣高精度的裝置。你們應當把它報道出去,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的才能?!笔Y筑英這時不足30歲。
此后,蔣筑英又在光學傳遞函數(sh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發(fā)表了十篇學術論文;先后解決了國產(chǎn)鏡頭研制工作中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編寫了《彩色電視變焦距鏡頭技術標準方法》,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在顏色光學方面,蔣筑英發(fā)表了五篇學術論文,其中《顯像基色坐標變動對彩色電視復現(xiàn)的影響》一文,被列為國內(nèi)確定熒光粉色度值標準的參考文獻之一。蔣筑英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還撰寫了《關于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這一論著,對中國電影、電視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線的檢測精度達到一根頭發(fā)絲的十萬分之一,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獨創(chuàng)性,受到同行們的高度評價。
蔣筑英性格直率,不善于說大話。他把對祖國、對黨的深深的愛,都融人自己的工作之中。關鍵時刻,他總是能急國家之所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chuàng)造了巨額財富。
公而忘私
1979年,所里派他去西德進修。在國外學習期間,他省吃儉用,盡可能地節(jié)約用錢。一起工作的外國朋友請他吃飯,他不能不去,但是,他不能回請人家,因為上飯店太貴,他舍不得。于是,他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做飯請客。他做的中國菜,外國朋友吃了都連連稱贊“頂好!”半年時間一里,蔣筑英的確省下了不少錢,按說,是應當發(fā)點“洋財”了。但是,蔣筑英首先給所領導寫信,問所里需要買什么器材?領導回信說,你在國外很辛苦,需要加強營養(yǎng),不要給所里買什么東西。一位朋友勸他:“你該給家里買臺彩電”。蔣筑英回答說:“我也真想買臺電視機,不過,買臺黑白的也就可以了”?;貒臅r候,蔣筑英用節(jié)省下來的外匯給所里買了一臺英文打字機、一部錄音機、十九臺電子計算器和一些光學器材部件。剩下的錢,則全部交給了所里。
1981年,蔣筑英第二次出國。所里派他去英國和西德驗收進口機器。這次,他同樣考慮的是要節(jié)約更多的錢,為所里添置器材。他就是這樣,時時想著國家、集體,想著自己的科研工作。
楊世杰
楊世杰(1933-2012),籍貫寧波,1933年2月出生于上海。楊世杰是我國天文光學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之一,現(xiàn)在仍繼續(xù)孜孜不倦地為高、精、尖科研和國防所需的各種特殊要求的光學鏡面作出設計和加工,從事天文光學的實踐已經(jīng)超過了半個世紀。
楊世杰年輕時就立志獻身天文光學事業(yè)。1955年,他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yè)后,就抱著一臺自制的小天文望遠鏡,走上了他一直向往的紫金山天文臺。當時紫金山天文臺的天文望遠鏡研制事業(yè)才剛起步,楊世杰用“鐵杵磨成針”的精神領導建成了天文望遠鏡研制的實驗基地。
“因為當時電力設備不夠,磨片的地方一定要恒溫,濕度也比較大。所以楊世杰選擇了紫金山上一處防空洞,面積不到15平方米?!弊辖鹕教煳呐_院士熊大閏告訴記者,光學望遠鏡鏡面要求精度高,“那個時候沒有現(xiàn)代技術,都是要靠手工打磨,磨鏡片最快也要幾個月,長的要好幾年?!倍夷ズ玫溺R片也很“嬌貴”,哪怕用手指頭按一下,都會造成溫度升高而變形。
1956年,才到紫金山天文臺工作沒多久的楊世杰打造出我國首臺施密特望遠鏡,這種是由折射和反射元件組成的天文望遠鏡,鏡面里要安裝一面S型的改正鏡,“S型的弧度要求非常精確,就算是現(xiàn)在,也不是一般的光學儀器廠可以打磨出來的?!毙艽箝c說。2000年前后,國家準備打造太陽空間望遠鏡,而這個有著中國“哈勃”之稱的一米口徑的望遠鏡的鏡片,就是由楊世杰親自磨制完成的。
1966年元月經(jīng)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批準,楊世杰被破格提拔為副總工程師。他30歲才出頭就贏得人們尊稱為“楊老總”。楊世杰在天文科普上的貢獻也很大。他在《天文愛好者》上撰文寫怎么制造望遠鏡,被廣大天文愛好者視為“入門書”。
高伯龍
高伯龍(1928.6.29-2017.12.06),理論物理學家、激光物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歷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主任教員、講師、副教授,長沙工學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環(huán)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屆成員,國家863高技術專家組成員,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理事、 名譽理事,全國政協(xié)第七、八屆委員。
工作事跡
1954年,由于工作需要,年輕的高伯龍被選調(diào)到哈軍工任教,這位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高材生一頭扎進物理教研室,在他鐘愛的理論物理世界中遨游。然而,歷史卻最終讓他改變了人生軌跡,將自己的選擇毫不猶豫地標定在祖國的需要上。
上世紀60年代,在激光誕生后不久,“環(huán)形激光器”作為新型導航設備的核心,引起了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科學家的普遍關注,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料到,這項科研竟會如此之難。
1971年,在錢學森建議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激光研究實驗室,并調(diào)入高伯龍從事相關研究。依靠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在其他人還在研究國外環(huán)形激光器設計思路的時候,他就提出全新的工作原理和設計方案。1978 年, 高伯龍率領團隊研制成功第一代環(huán)形激光器實驗室原理樣機,1984 年又研制成功某型環(huán)形激光器實驗室樣機,解決了大量理論和技術問題。
然而,要使原理樣機過渡到實用階段, 還需進行工程化處理,而其中的關鍵技術——基礎工藝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根據(jù)我國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 要突破這道難關幾乎不可能。高伯龍卻認為,作為當時國內(nèi)唯一堅持研制工作的實驗室,不干,就可能給國家留下空白。因此,他毅然決定, 放下多年的理論研究, 把研究方向轉(zhuǎn)入基礎工藝。
為了研究的需要,近60歲的高伯龍重新當起了學生,開始自學計算機相關知識。憑借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刻苦的鉆研精神,他很快成了編程高手,編寫的計算機程序解決了研究工作中的大問題。
1993年初,國內(nèi)某重要裝備研制進入關鍵階段,有關部門督促國防科技大學在1994年底前完成環(huán)形激光器工程樣機研制。此時,他們的攻關卡在了鍍鏌這道世界性難題前。高伯龍決定背水一戰(zhàn), 在實驗室成立攻關小組。為了突破技術難關, 高伯龍像著了魔, 更加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老伴把飯送到實驗室, 他卻埋怨老伴打斷了他的思路, 心疼他的老伴委屈地說: “以后再也不給你送飯了”。
在高院士的率領下,終于在規(guī)定時間前研制成功某型號環(huán)形激光器工程化樣機,并于當年11月在北京通過了專家鑒定。在此期間, 高伯龍還率領技術人員研制成功了全內(nèi)腔綠色氦氖激光器, 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第3個掌握這種制造技術的國家。
此后,高伯龍帶領著大家開始了激光技術新領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取得了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新成果。盡管研究內(nèi)容變了,率領的隊伍也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高伯龍搞科研的那股拼勁卻依然如故。
生活事跡
在外人看來,高伯龍院士每天都在實驗室工作,眼中心里只有激光,平時不好打交道。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高院士既關心國家大事,又關愛同事家人,工作起來嚴肅認真,生活中卻和藹幽默,至情至性。
2008年初,一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襲擊長沙,電力供應極其緊張。那段時間,實驗室只有在晚上有電。高伯龍為了工作,他白天睡覺,晚上做實驗。博士生小文回憶,“那段時間,校園里積雪很深,高老師穿著解放鞋小心翼翼的走著,堅持每晚到實驗室來觀察數(shù)據(jù),指導試驗,而且總要一直工作到清晨停電后,才步履蹣跚的回家。即將滿80歲的老人了,我們這些學生看著既欽佩又心疼?!?/p>
高伯龍院士在學術上極其嚴謹細致,學生撰寫的論文,他往往仔細推敲,提思路、出觀點、改論述,卻從不在論文上署名。高院士在發(fā)表論文上更是謹慎,且堅持只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論文,近10年來僅在《中國科學(英文版)》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總結(jié)了10多年來在環(huán)形激光器研制方面的主要成果。
在生活中,高伯龍是一個慈祥而又不失幽默的老人。除了醉心于激光研究,高伯龍還喜歡閱讀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籍。年輕時讀過的《三國演義》《水滸》,書中典故至今能信手拈來,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也很熟悉,有一次跟學生聊天,提起《聰明人、傻子和奴仆》,他還開玩笑的給在場的人對號入座。
雖然年事已高,高伯龍每天堅持讀報紙、看電視,關注國家大事,而且喜歡與當過教師的老伴討論,寫時評。他的時評文筆犀利、一針見血,多次被媒體選用。老伴聽力不好,去醫(yī)院看病聽不清醫(yī)生的話,高伯龍就陪她一起去,認真聆聽后再把醫(yī)生的囑咐詳細寫給老伴看。他的象棋下得好,經(jīng)常與家人、朋友對弈,贏了固然高興,偶爾輸了卻也非常開心。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幾位已經(jīng)過世的具有代表性的光學界大師級人物,我國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致敬的光學科學家。相信作為一個新時代光學人應該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中國未來的光學發(fā)展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奮斗。
(文章來源:搜狐網(wǎng))